孩子频眨眼、装鬼脸,儿科医师:这些都不是坏习惯!
最近孩子常常出现眨眼睛、清喉咙、装鬼脸等表情行为,家长开始担心孩子哪里学来的坏习惯?上网搜寻却发现,会是秽语抽动症吗?亲子天下驻站儿科专家,林口长庚医院儿童神经内科医师林光麟为家长解惑。
最近孩子常常出现眨眼睛、清喉咙、装鬼脸等表情行为,家长开始担心孩子哪里学来的坏习惯?上网搜寻却发现,会是秽语抽动症吗?亲子天下驻站儿科专家,儿童神经内科医师林光麟为家长解惑。
孩子频眨眼、装鬼脸,儿科医师:这些都不是坏习惯!
有些字典将tic翻译作习惯性抽动并不正确,tic不是坏习惯,也不是常被误认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病,更不是故意要引人注目的动作,有人翻译作抽搐,但又易和癫痫发作混淆。
环境因素不会造成秽语抽动症
当患者专心于某一事物时, tic常会自动消失,例如弹钢琴、看卡通或玩电视游乐器时就没tic了。就目前之了解,环境的因素并不会造成秽语抽动症,但是压力及紧张有可能明显地影响tic之发生频率及强度,熟睡时大多完全消失。据估计每两百人至少有一人患有秽语抽动症,患者多于五、六岁时发病,青春期时可能加重,成年前六成左右的患者会自然痊愈或症状明显减轻。
药物治疗目的是降低症状
不论是医药的或非医药的(如运动治疗),目前有许多不同之处理方式,已被证实对tic之频率及严重度具减少之效果。以不同药量治疗秽语抽动症,目的为尽可能去降低其症状,并避免引起任何副作用,不过有时这很难取得平衡,因为每一个人对特定之药物及剂量会有不同的反应,而且这些反应亦会因每天之不同状况而异,因此药物治疗有时是一种不断尝试的过程。比解决 tic 更重要的事
Tic是诊断秽语抽动症的主角,可是只顾着解决tic并不是治疗秽语抽动症的全部。在孩童成长阶段,因tic和其可能并存的过动、强迫症而造成退缩、压抑、孤立、被排斥,少学习到许多社交技巧,甚至人格发展不健全。如何弥补这些,还有整体社会的接纳,也是极待克服的难题。欧美国家的秽语抽动症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成为运动明星、演员、老师、医师,甚至投入研究秽语抽动症的行列,许多成功的妥瑞人纷纷现身说法为其他秽语抽动症人谋福利。
本文由《林口长庚医院》授权亲子天下刊登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